• 配  送:

“一个都不能少”,教育扶贫书写奋进篇章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介绍了辍学学生减少情况和义务教育入学率情况,并表示 “义务教育有保障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换句话说,义务教育有保障的目标基本上实现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先扶智,绝不能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坚决阻止贫困代际传递”。摆脱贫困,不仅要和物质贫困告别,更要提高人的素质、增强内生动力、实现全面发展,作为“造血式”扶贫的教育扶贫,无疑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冲刺“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所在。

  

从“人人有学上”到“人人上好学”的美丽蝶变。近年来,我国教育经费年均增速超过17%,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持续超过4%,构建了“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所有学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的教育资助体系,截至目前,全国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辍学学生数全部清零,义务教育有保障的目标基本实现。在确保“不让一个贫困孩子失学”的同时更进一步,着眼于“让每一个贫困孩子都能享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偏远地区的教育扶持力度,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资金5400多亿元用于改善贫困地区基础办学条件。“特岗计划”2019年招聘28万名农村特岗教师到中西部农村学校任教;“银龄计划”近三年招募1万名优秀退休教职人员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讲学;“国培计划”每年培训中西部农村学校130万名教师……坚实的教育投入、合理的配置资源、有针对性的政策倾斜,有力地保障了贫困地区教育发展,让农村学校“美起来”、教师队伍“强起来”、山区孩子“笑起来”,让义务教育的阳光公平地洒在每个孩子身上。


  

“扶教育之贫”到“靠教育扶贫”的化学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明确提出,“扶贫脱贫一定要克服只从经济单向度认识贫困的局限,而要通过改变人的意识与行为来彻底摆脱贫困”。显然,扶贫必先扶智,治贫必先治愚,教育扶贫是关键,其主要包括“扶教育之贫”和“靠教育扶贫”两个层面。“扶教育之贫”的重点是补教育的短板,是对教育系统内部进行完善、提升与发展,目的在于不断缩小区域、城乡之间的差距;“靠教育脱贫”重点是补人的短板,是对人素质与能力的塑造、提升与发展,目的在于不断缩小贫困群众自身能力与劳动力市场对人力资源需求间的差距。


近些年来,我们通过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强化政府购买农村教育服务行为、实施中西部教育扶持计划等多种政策与措施,让更多的贫困群众享受到了优质教育,实现“扶教育之贫”。而教育又对贫困群众增强脱贫的主观能动性产生了化学作用,通过接受思想教育使贫困群众自身观念发生转变,从“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通过提升能力素养使贫困群众拥有一技之长,从“等靠要”变为“主动干”,依靠自己双手实现脱贫致富。可以说,从“扶教育之贫”到“靠教育扶贫”,是一个摆脱“思想和思路的贫困”与“信念和信心的贫困”的过程,是一个“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过程,是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题中之义。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育是使人走出贫困、迈向富裕、获得自由的阳光雨露。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最后时刻,必须紧紧抓住教育扶贫这个根本,继续书写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奋进篇章”。


内容来源:南方网